5分pk10 - 5分pk10
5分pk102023-01-31 16:05

5分pk10

从河南许昌市《政府工作报告》看高质量发展“路线图”******

  在许昌德通振动搅拌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作业 牛书培摄

  俯瞰许昌鹿鸣湖游园 刘和昌 摄

  许昌中央公园 翟英健 摄

  □本报记者 王平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烜

  幸福,是人民的期盼;奋斗,是最好的答卷。

  1月4日至6日,在许昌市两会召开期间,“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解放思想,拉高标杆,奋勇争先,更加出彩”“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口中的热词。

  过去的一年,许昌发展稳健前行,工作亮点纷呈,代表委员们深受鼓舞。站位新起点,许昌市新鲜出炉的《政府工作报告》,为许昌市高质量发展描绘了一幅点燃激情与梦想的发展蓝图,将开辟在中原更加出彩中奋勇争先、走在前列的新征程。

  关键词之共同富裕

  绘就城乡融合共同富裕新蓝图

  在许昌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贯穿始终:回顾2022年工作时指出,“注重城乡融合发展,被确定为全省共同富裕试点,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许昌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的意见》印发实施”;明确2023年工作总体要求时提出,“聚焦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和‘五个强市’建设”;部署2023年重点工作时强调,“加快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建设,健全完善‘1+1+9+N’政策体系,率先构建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体制机制”……

  这也自然成为与会的许昌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大家各抒己见,建言献策。

  “2021年9月,市八次党代会明确许昌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的发展定位后,我们深入调研,发现推进融合发展、共同富裕,必须有产业支撑、项目带动。”许昌市人大代表、许昌富田瓷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富田说,结合许昌自身实际,借鉴江浙等地经验,建议在许昌市选取部分基础较好、优势明显的区域,出台有关政策,扶持优势产业,引导企业参与,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加快乡村振兴步伐,为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作出新贡献。

  共同富裕是发展目标,城乡融合是实现路径。“积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创新,扎实开展质效提升、科技赋能、开放提质、协同共建、增收富民、提标扩面、文化沁润、绿色低碳、四治融合等‘九大行动’,积极探索、先行示范,为全省共同富裕创造经验”,被许昌市《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为2023年重点工作。

  “我们要充分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加快城乡融合步伐,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深入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集中攻坚行动,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为许昌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建设作出贡献。”许昌市人大代表、禹州市妇联副主席吴新芬说。

  共同富裕是全民共富,全面富裕,是共建共富,逐步共富。参加许昌市两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致认为,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既是省委、省政府对许昌的重视和信任,也赋予了许昌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需要全市上下共建共享,撸起袖子加油干,共同创造许昌更加美好的明天。

  关键词之创新驱动

  让更多的“许昌创造”脱颖而出

  “2023年,将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确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完善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持续实施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力争全年新培育创新型引领企业20家左右、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以上,确保创新主体数量保持全省第一方阵。”

  在许昌市《政府工作报告》的这句话下面,许昌市政协委员、许昌爱衣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国胜画了一条加重线。许昌是全省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各类市场主体逾40万户,推动许昌市综合实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在创新主体培育方面,许昌市每年召开高规格的科技创新大会,累计投入奖励资金4亿元,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突破20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8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980家;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工业增加值、工业竞争力均居全省第3位,制造业占工业的比重达90%以上;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产品)4家,“上云”企业总量突破1万家,数字经济规模突破900亿元,智能电力装备、节能环保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分别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第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在创新载体平台方面,许昌市建成省级创新平台后备库,入库企业97家,9家省级工程实验室全部升级为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中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许昌中心揭牌,双创、魏都智慧岛基本建成,魏都高新技术产业园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在科技创新人才方面,许昌发布实施“许昌英才计划”3.0版,引进和认定创新创业人才(团队)92个、高层次人才1004名,人才团队形成的技术成交额突破10亿元。

  制造业是许昌的最大特色、最大优势,制造业稳则全局稳,制造业强则竞争力强。而“专精特新”企业是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对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经济强市、创新强市,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截至2022年年底,全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24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24家。”许昌市人大代表、许昌市工信局局长杨允志表示,要紧紧围绕“633”工业体系,逐行业梳理,科学规划项目,建立市级企业培育库,不断壮大‘专精特新’企业群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要素保障、企业上市、惠企政策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的种子已经发芽,创新的激情正在升腾。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华山一条路”,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一定能让更多的“许昌创造”脱颖而出。

  关键词之改善民生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2022年,许昌市顺利完成省、市民生实事,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2%。

  如何进一步提升民生幸福指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

  许昌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持续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计划,强化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30所,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支持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

  “市委、市政府舍得为教育投资,2016年以来,先后投入100多亿元,建设教育项目400余个,增加学位31.5万个,使‘大班额’‘择校热’问题有效缓解,农村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许昌市人大代表、禹州市高级中学高级教师杨润红表示,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有着执着的追求,不满足于仅仅有学上,而是要上好学校,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让孩子们得到更好的发展。为此,教育部门应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不断夯实教育公平基础,答好教育“民生考卷”,实实在在让群众体验到教育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

  “过去的一年,全市上下,实施忠武路区域开发等103个百城建设提质新建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47亿元。突出抓好冬季清洁取暖和中心城区‘汽改水’工程,打通‘断头路’、改造积水点、增加停车位,实施265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开工棚户区改造项目3个、1646套,这些成绩令人鼓舞。”许昌市人大代表、魏都区许烟社区党支部书记侯晓一建议,城市既要重“面子”更要重“里子”,通过深入开展城市更新行动,科学布局城市生命线,建设数字“孪生城市”,打造安全、韧性、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生产生活空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高标准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新增技能人才9万人。这一部署振奋人心!”许昌市政协委员、许昌市公共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张金国说,要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让更多劳动者实现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技能致富,推动人口由“数量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岁月不居、未来可期。许昌市广大干部群众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务实的作风,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奋勇争先,在中原更加出彩的新征程中书写锦绣的许昌篇章。

  “数”说许昌2022

  2022年,预计许昌市生产总值完成3850亿元,是2016年的1.4倍,总量保持全省第四。

  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许昌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的意见》印发实施,许昌被确定为全省共同富裕试点;许昌高新区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66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过2200亿元;上市企业达到10家,排名全省第3位;新增市场主体7万余户,新增“上云”企业1600家。

  在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中国百强城市、河南省辖市经济综合竞争力排行中,许昌均居全省第3位。

  省、市重点民生实事全部完成,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2%。

  展望许昌2023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经济增长7%,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2个百分点左右,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城镇调查失业率5.5%以下,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协调同步,粮食产量稳定在280万吨以上。

  相关新闻

  许昌市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描绘蓝图提振人心

  本报讯(记者 王平杨伟)“总结成绩客观全面,描绘蓝图提振人心。”1月5日,在许昌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许昌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王宏伟解读许昌市《政府工作报告》,并就社会关注的有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王宏伟介绍,许昌市《政府工作报告》共一万五千多字,坚持“实”字当头,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总结成绩不夸大、不拔高,分析问题不回避、不遮掩,安排工作措施精准、易于操作。在起草过程中,广泛征求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基层群众、社会各界代表和各级各部门的意见、建议,着力使报告充分反映民意、更加符合实际、体现许昌特色。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完成今年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尤需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合力攻坚。”王宏伟表示,许昌市《政府工作报告》从8个方面对2023年政府重点工作作出了系统部署,描绘蓝图提振人心,部署工作精准有力,传递了信心力量,指明了发展路径,必将激发全市上下加快推进经济发展高质量、城乡建设高水平、人民群众高素质,全面开创许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信心、干劲和热情。

数字基础设施:打造数字未来坚实底座******

  【乌镇观察】 

  光明日报记者 王美莹 王禹欣

  11月10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际电信联盟(ITU)联合主办的“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创新发展”论坛在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举办。

  数字基础设施是以数据创新为驱动、通信网络为基础、数据算力设施为核心的基础设施体系。数字基础设施主要涉及5G、数据中心、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以及基于此类技术形成的各类数字平台,服务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3D打印、智能机器人、AR眼镜、自动驾驶等新型数字科技,则广泛拓展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应用范围,擘画了全新的数字生活图景。

  当前,人类社会正加速向数字化转型,作为新型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已经像水、电、公路一样,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必备要素,为产业格局、经济发展、社会生态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作为数字经济的坚实底座,数字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广泛共识。

  加速算网融合 打通信息“大动脉”

  数字经济是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算力网络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载体。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呈现产业创新、技术融合、绿色低碳发展的特点,数据价值的探索更加深入。随着网络的复杂度逐渐提升。网络频段增多、应用场景细分、性能要求提高。多种多样的消费与产业应用,都对计算机通信网络和算力节点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看来,算网协同是高质量发展以及数字化转型所需要利用的一个很好的方式,也是全面推进全社会数智化转型,助力数字经济加速发展最直接的抓手。

  “算力网络是按业务需求,在云网边端间按需分配和灵活调度计算、存储、网络资源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随着社会对算力需求的快速激增,算网协同有力支撑企业上云用数汇智,云网和算网融合促进产业链互利共赢。”邬贺铨说。

  中国联通集团副总经理何飚指出:“算力网络是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推动力,是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重要生产力。”

  而要推动云网和算网的融合发展,必须从提升计算能力、存储能力、算法技能、协同管理等具体问题上出发,加强标准化技术开发工作。

  中国移动集团副总经理李慧镝在构建以云网融合为核心特征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基础设施,助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等方面,体会颇深。“我们突破了云操作系统、分布式数据库一系列关键的核心技术,自主研发了以一体化的云底座、分布式的云能力、可信云平台为核心的CloudOS4.0,形成了全栈的云产品能力。”李慧镝表示。

  在他看来,算力网络是CT/IT/DT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包含创新技术和创新服务,是一次全方位的产业转型升级。“在实践探索中我们深切感受到,算力网络的发展需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汇聚社会各方力量。”

  在数字化转型历程中,超前布局算网融合能力等核心技术攻关,正加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落实见效。建设以5G网络、全国一体化数据中心体系、国家产业互联网等为抓手的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化信息基础设施,将全方位、深层次地赋能数字化创新实践,打通数字经济发展的“大动脉”。

  释放数字潜能 提升产业链价值

  电商企业是融合数字基础设施的“先行者”。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周明分享了阿里巴巴在融合数字基础设施上的实践经验——电商企业早已通过数据预测顾客的消费倾向,提前进行货物入仓,方便顾客下单以后快速送货上门。周明指出:“近些年,传统企业也开始通过采集数据,在生产的各个环节里进行数据的计算、参数的调整,提升良品率。”

  能源行业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能源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能源行业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中能融合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海表示:“在能源行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各自为战的情况比较严重。建议在数据的分级分类、数据的指标体系建设、平台的互联互通、SaaS应用的一些适配等方面,尽快地建立行业标准或者是国家标准,这有助于更好地去推动数据产业的发展。”

  数据是新型生产要素的一种。对企业来说,数据的交易和共享非常重要。王海希望下一步能够从能源数据的确权、定价、入场、流通、评估、交易、监管以及信用等全环节、全流程来推动标准的建设,也希望能够去探索能源数据的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的路径,探索建立多方共赢的能源数据流通交易的一些新标准。

  “但目前来看,我们的整个数字化基础设施是相对薄弱的,距离智能化基础设施还比较遥远。”周明分析道,“数字基础设施仍旧是孤岛化的‘信息烟囱’,导致数据无法共通。数字计算或者智能计算仍有门槛,建设成本高昂且利用率较低。”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携手共进,离不开政产学研通力合作,充分释放数字潜能,让产业链实现价值最大化,打造产业共赢的新生态。

  筑牢数字底座 畅享智能化生活

  在工业领域,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工业缺陷检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安保领域,人脸识别技术可以提供快速便捷的基于生物识别的身份认证信息;在艺术领域,AI写作、AI绘画火爆,人工智能已经变成画作、音频、文本等信息的“创造力辅助工具”。

  人工智能是现在数字基础设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且在整个数字基础设施体系中扮演着“最强大脑”的角色。它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渗透是方方面面的,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随处可见。

  最近几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国的数字化进程在大大加快。思科大中华区首席架构师蒋星表示,在数字化时代,移动应用、云应用正在成为企业的核心,企业的围墙正在消亡,混合办公成为新常态,新的互联网正在成为企业的骨干网。

  “人工智能可以提供智慧分析,帮助各个行业降本增效。与此同时,人工智能行业本身也在越来越走向基础设施化。”北京瑞莱智慧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田天分析了人工智能在数字基础设施融合、协同中的作用。

  共启“数智未来”,需夯实“点多面广、站高望远、配套齐全”的数字经济底座,推动数字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与创新发展。腾讯智慧交通首席科学家张云飞表示:“未来的数字中国建设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能够把数字底座建好,纳管是第一步。”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11日 08版)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5分pk10地图